在嘉魚縣城西南高鐵嶺鎮與官橋鎮交界處有一座山,名叫大崖山。東嶠有個山洞,或傳為古人徙居之所,今衍為“仙人洞”。
明成化六年(1470),有一個叫李阜的人在大崖山仙人洞里設館講學,從教數十年,人稱“石室先生”,明工部尚書吳廷舉有詩曰:
石室詩洞入遞來,燈花昨夜為君開。
山林不售屠龍枝,唐廟真堪倚馬才。
天地多年開混沌,鳳凰何處結胚胎。
雄飛已出青宵外,肯落黃金百尺臺。
今天,洞的門楣上仍可看見蒼勁的“石室”兩字雕刻其上,它似乎是告訴人們:這里曾經是先人清修苦節,求學悟道的讀書之所。
據介紹,元至順年間(1330—1332),大崖山始建“霧云庵”。明洪武元年(1368),改建為大崖寺觀。李阜的兩個兒子曾隨父親在此課讀,度過了幼小的童年。
李阜長子李承芳,字茂卿,號東嶠居士,生于明正統十四年(1449)。次子李承箕,字世卿,號西嶠居士,又號大崖居士,世稱李大崖,生于明景泰三年(1452)。兄弟倆自幼課讀四書五經,終生求學悟道,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同時中舉。
李承芳舉進士,授大理寺評事,公元1492年升大理寺少卿。李承箕中舉后則無意進仕,歸辭后,在大崖山真靜所讀書講學。遂建一瞰水亭,名曰“洗耳”,意為“固己超然有混蜀之意。”
弘治十三年(1500)李承芳偕李氏族人,在湖西義學舊址重建堂宇,以圖復興李氏義學堂(即湖西義學)。
湖西義學始建于宋慶歷元年(1041),由嘉魚李氏四世祖宗儀,宗儒創辦,當時義學制田千畝,是為教養李氏子弟,后同邑及蒲圻、咸寧、臨湘來求學者數百人,多會如此。明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王鰲為湖西義學撰文曰:“湖西義學,宋慶歷年間,嘉魚李公宗儒建。公之十四世孫大理評事承芳為預言,自宋祖元,縣中子弟及蒲圻、咸寧、臨湘來會學者率數百人,咸李氏稟之。”
宋靖康之變后,湖西義學停辦,后因元末明初兵火戰亂而廢。弘治庚申年(1500),李承芳依托祖廟奉正德皇帝敕命,修建祠堂(今朱砂祠堂灣),李承箕參與助建。該祠堂名為世祀堂,內設“義學堂、世祀堂、享祭堂”,義學堂常設私塾教館,
該祠堂建筑古樸高雅,規模宏大,正門石質門楹聯為“郁林天祚唐王裔,慶歷風高范相家”。門眉“世祀堂”上方鐫有明正德皇帝御賜金字匾“恩榮報本”。是“嘉半朝”歷史文化的標志,歷代李氏族人秉承“修四德,敦五倫,勵百行,昌榮祿,祀功名”的祠堂文化,傳承儒學道德,也深刻影響了嘉魚地域傳統文化的積淀。(李建雄)
編輯:Administrator
鐵海坡是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汀泗橋戰役的前沿陣地,它位于咸安區汀泗橋鎮汀泗橋火車站北約500米的京廣鐵路西側,與汀泗河對...
小時候,我老家通城縣石南鄉下的祖父家中,擺著一尊木雕的神像。我偶爾從祖父的口中得知,這尊神像叫伏波將軍,后來我在某個...
“一腳踏三省”,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石牛寨鎮積谷村、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黃龍山林場坪等分場、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白嶺鎮...
每個國人心里或許都有一處桃花源,在這里,漁樵耕讀、且歌且吟,時光停滯千年。但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只是終南山隱士的生...
因河命名的橋,在咸寧有幾處,其一就是咸安區浮山辦事處龍潭村因龍潭河命名的龍潭橋。 淦河、大橋河與溝崽口溪交匯后3千...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茶...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茶...
在湘鄂贛邊陲的通城縣這塊熱土上,有一種膾炙人口的獨有紙牌叫“個子”,已有260多年的歷史,現在還保持著旺盛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