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妍 余奎/攝
荷趣 余奎/攝
清韻 侯雅麗/攝
喧嘩 攝影/侯雅麗
巍巍筆峰塔 侯雅麗/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宋代禪宗無門禪師的一首詩偈成了現代繁忙社會中忙忙碌碌的都市人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在這樣的炎炎夏季,讓我們享受的當然不僅僅是涼風。居于水鄉,怎么能錯過欣賞荷葉田田、映日的荷花別樣紅的美景呢?
咸安西北出主城區3.5公里的寶塔鎮的荷花開得正熱鬧。那一灣的汊河,那一灣的塘,是荷花生長的極樂園。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荷花,紅的、粉的,白的,黃的,擠擠挨挨,滿塘喧嘩,直把那青碧翠綠擠出塘去,把周遭的田野染綠;擠到天邊,把遠處站成一行的意楊洇墨。
荷葉如云如蓋,卻掩不住荷花的風流。你看,那一朵盛開的紅荷,一把瘦長的腰身,在風中款擺,韻致絕佳;這朵,含苞待放,仰著的小臉紅樸樸,專注而矜持地望著你,花蕾上的露珠像驕陽襲出來的一身香汗;還有那朵躲在圓葉后的荷花,猶抱琵琶半遮面,有一種說不出的嬌媚。再遠處,一朵蓮花已經走過花期,正御下華裙,露出青嫩的蓮蓬……滿塘的荷,讓你目不暇接,美得讓你目瞪口呆,你頓時覺得任何寫荷的詩和辭都是多余的,又感嘆自己像王冕窮其一生描摹荷仙的神韻都是值得的。
在咸安寶塔鎮,除了荷花讓人留連外,還有一座神秘莊嚴的寶塔,這就是位于郭家灣村嚴家咀的筆峰塔,又名慈恩雁塔,向陽塔。
關于寶塔名字的來歷,眾說紛紜。一說是當地文人景仰李邕、馮京之才,賦予期望,題名曰慈恩雁塔。一說因其地在縣治西北,平灘曲港,一山巋然,故取形家“水口捍衛”之說,建塔鎮之,圖復“人材之奇,科名之盛”景象,故名筆峰塔。
筆峰塔的塔基、塔座、塔體均呈八方形,塔座用方石塊砌成,其南有石級可上,今基、座方石已拆。塔有七級,其材皆用石,高28米,中間是一圓柱。塔的底層南側有一高2米、寬0.8米的拱門,門額題為“直達蟾宮”,塔內底層北側臨門鑿石為龕,龕頂飾以雙龍戲珠,右飾丹鳳朝陽,左飾吉祥如意。龕右石級繞柱邊壁而徹,可容二人并行盤旋梯而上,至第五層每一層66級。第五層南壁石龕,飾有簡單圖案,上下兩龕原供有石塑魁星像;北壁刊碑記一方,上面的碑文系時任縣令所撰。寶塔頂封固,鐫刻八卦圖;第六、七層不可攀。
寶塔除底層外,每層都有四個圓窗,間方錯落而開。塔外原來每層飛檐翹角上懸掛有銅質風鈴8個,每個重5斤,風吹鈴響,悠揚悅耳,數里可聞,而今蕩然無存。
寶塔迄今己有170年歷史,遠遠望去,你看著它凝重陳舊的外表,覺得它巳經很老了;但當你走近一看,又發現徹塔的石塊仍鮮亮如初,恍如新建,心里起了疑心。抬頭上望,塔的上頂邊緣上有小樹樅在上面扎根,時有飛鳥在上面飛落,你才相信寶塔真的老了。寶塔像獅身人面像,集古老、年輕于一體,讓你不得為建筑藝術驚奇。
蓮寧靜、愉悅、超脫,所蘊含清凈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在佛教被尊為“圣物”,被文人雅士反復歌詠。立于碧波岸邊,看綠荷紅菡萏、為蓮之長遠香馥所熏陶的筆峰塔卻鮮有人費評章。蓮日艷且鮮,在人們的驚艷目光中盛開凋零;而筆峰塔如蓮花飄落后的蓮蓬,一段含莘茹苦的經歷、如絲如縷的情思都在蓮心深處,唯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讀得懂它。(文/杜培清)
編輯:Administrator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龍鈺皮道琦質樸的鄉村景色與現代影像相結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嘉魚縣一群善于捕捉美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