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項目組成分類圖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部署,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新思路,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建設“五個湖北”的總體布局和市委市政府融入“一帶一路”,開拓“一江一山”,深入實施綠色崛起戰略,統籌推進小康、創新、綠色、開放、幸福咸寧建設,打造中國中部“綠心”和國際生態城市的要求,以強化水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以實現水利現代化和促進人水和諧為發展方向,以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為重點內容,以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工程體系為核心,以科學規范、優質高效的管理體系為保障,以依法治水和科技興水為手段,積極深化水利改革,積極破解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水利問題,全面提升水利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堅持“六大原則”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民生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抓好防洪保安、水利精準扶貧、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重點工作,讓水利發展成果普惠群眾。二是堅持以水為貴、節水優先,積極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力爭以最小的水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是堅持人水和諧、空間均衡,從生態文明的高度,強化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的剛性約束力,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四是堅持統籌兼顧、系統治理,綜合考慮流域與區域、城市與農村、社會發展與水利建設等的關系,科學制定水利發展目標,開展山水田林綜合治理。五是堅持改革驅動、兩手發力,積極構建法制健全、體制科學、運行高效的水管理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六是堅持科技引領、提質增效,推進水利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建設,構建水利信息化綜合保障體系,不斷提高水利現代化水平。
實現“六大目標”
一是實現防汛抗旱減災目標。長江咸寧段達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標準,重要支流重點河段和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等重要湖泊達到20~50年一遇防洪標準。其他中小河流和主要防洪保護區防洪排澇能力達到國家標準,平原湖區超70%農田易澇面積達到10年一遇排澇標準。水庫除險加固全部完成,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和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投入使用。
二是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目標。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6.17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80立方米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新增1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區。建成一些重點防汛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全市縣級及以上城鎮供水保障率達到100%,農村供水保證率達到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
三是實現水資源和水生態保護目標。全市主要湖泊、河流、水庫水生態明顯改善,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城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50%以上縣市區實施水生態文明創建。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600平方公里,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新增農村水電裝機1萬千瓦。基本阻斷疫區血吸蟲病傳播。
四是實現行業能力建設目標。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和湖泊保護、水庫大壩安全等監測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體系、水利防汛和水政監察設施建設、水利人才隊伍培養、水利科技創新得到進一步增強。
五是實現水利管理與改革目標。基本建立“事權清晰、權責一致、規范高效、監管到位”的水行政管理體制,建立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制度,形成水資源優化配置、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機制,建成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利綜合執法體制。
六是實現水利精準扶貧目標。2019年底前全面穩定解決貧困村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貧困地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力爭達到80%以上、集中供水率力爭達到85%以上、供水保證率達到90%以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2020年底前貧困地區農田灌溉保證率、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例達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抓好“十大任務”
一是抓緊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通過配套改造、升級聯網及新建規模化廠,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證率、水質合格率,自來水入戶率和工程運行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工程,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落實管護主體,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二是加快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在繼續加強長江河勢控制整治和堤防維護管理的同時,加快實施以淦河、陸水、富水三大河流為主的重要中小河流治理,使治理河段達到國家防洪標準。加強城市水利工作,著力提高城鎮防洪標準和排澇能力,咸寧城區、赤壁城區河段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其他縣城城區河段達到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加大山洪災害防治力度,開展重點防治區山洪溝治理工作。
三是繼續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加快實施仍存在險情的南川、香山、云溪等3座大中型水庫和151座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繼續推進完成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
四是全面實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完成陸水、三湖連江2個大型灌區和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抓好嘉魚縣永逸、后垸等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現代糧食生產重點縣小農水項目建設。加強山區丘陵地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推進農業節水,積極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
五是抓緊水生態保護體系工程建設。基本完成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和考核體系建設,細化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加強水功能區動態監測和科學管理。核定重點河流水域納污能力,嚴格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和入河排污總量控制。推進水生態文明試點、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建設。繼續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崩崗、石漠化、坡耕地整治,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加強21座大中型水庫水體生態保護;進一步抓好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水利血防工程、農村河道溝渠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水電,積極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
六是大力實施湖泊治理工程。重點實施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等湖泊的綜合治理,通過實施湖堤整險加固、泵站增容、兩湖(斧頭湖、西涼湖)連通、江湖連通、退田還湖、退漁還湖、圍網拆除等措施,提高湖泊的防洪排澇能力,增強湖泊調蓄功能,改善湖泊的生態環境,使之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源地。
七是積極實施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新建黃荊口、木三李、鷹咀巖、白巖泉四座中型水庫和全市16座小型水庫等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加快抗旱應急水源和城市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回用,抓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高水資源調控和供水保障能力。
八是全面實施水利精準扶貧。按照“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總要求,堅持整體推進與精準到村到戶、重點水利工程與小微水利項目建設、上級積極支持與地方自力更生相結合,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升水生態保護能力,使水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水利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達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地區水利發展滯后的局面。
九是切實深化重點領域水利改革。加大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力度,著力構建系統完善、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管理體制機制,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水利投融資體制、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和水價等四項改革。積極推進水權制度建設,搞好用水權初始分配,培育水權交易市場。
十是切實加強行業能力建設。加強水政監察,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堅決打擊水事違法行為。加強涉水許可審批監督管理,強化河道采砂管理。加強堤防、水庫、泵站、電站、涵閘等水利工程日常維護和運行管理。進一步完善水利規劃體系,加快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增加重大水利項目儲備。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應急管理機制,健全應急搶險物資儲備體系,加快推進以防汛抗旱決策指揮、水庫堤防泵站湖泊監管、山洪災害預警預報等應用系統為重點的水利信息化建設。加強水利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水利系統干部職工隊伍素質。
完成規劃投資
依據相關規劃、專項規劃和單項工程前期工作的投資估算,結合中央和省、市、縣政府關于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精神,咸寧市“十三五”續建、擬建工程項目及專項規劃項目投資總規模379.01億元,其中中央投資232.30億元,省級投資71.14億元,地方財政及自籌70.53億元。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下一篇:
咸安區大畈陳攔河閘除險加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