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鄉戲是一種高雅的文化。
鄉戲,因風俗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也迥異。比如崇陽的提琴戲和通山的采茶戲,就各有千秋,韻味也各自獨領風騷。因而在當地人看來,它們就象一根根魔杖,引導著一大批戲迷如癡如醉。
11月16日,崇陽縣路口鎮梅花村6組,一個山窩子里,村民趙鳳龍添了孫兒,特地從縣城請來了提琴戲劇團,讓四鄉八鄰一起樂呵樂呵。記者由此見證了村民對鄉戲的那股子火熱勁兒。
幾根鋼管架子搭在大路邊,然后用塑料蓬布團團圍起,就是一個簡單的戲臺。戲臺上,正中掛一幅布景,布景下是鋪著紅綢子的一桌兩椅,這是全部的舞美和道具。但在這個簡陋的世界里,演繹的是四湖五海,是上下千年……
鄉戲上午10點開唱,至晚10點收鑼,一唱一整天。提琴一拉,鑼鼓一響,聲聲敲在人心上。村里人飯沒吃,雞沒喂,牛沒回欄,該干的活停下,匆匆地都往戲場趕。白天本村灣的觀眾多,一入夜,隔山隔村的人打著手電、拖兒攜女地來了,把本就不大的場地擠得滿滿當當。
開唱了,師傅們拉著提琴敲著鑼鼓,好聽的曲調就飄飛到各個角落。臺上唱戲的演員認真而投入,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猶如身受;臺下看戲的觀眾癡醉而忘形,抹著眼淚扼腕頓足直叫過癮。故事大多平易通俗,或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或經歷坎坷的復仇昭雪,都凝聚著人們的憧憬與希望,對于善良和正義的堅持與篤信,于是不知不覺跌入戲中情境,為好人早逝扼腕,為仇恨得報感動。所以鄉諺說“唱戲的瘋子,看戲的傻子。”但年年歲歲,“瘋子”照樣有人請,“傻子”照樣還去看。
當日被邀的劇團是崇陽縣提琴實驗劇團,團長王完保“老板”、演員一肩挑。她告訴記者,她唱了16年戲,一年演出上百場,走遍了崇陽的每一個村落。戲班子一到地方,請的人就多了,一個屋場一個屋場地唱,哪個屋場也不肯示弱,多多少少都要唱幾本;看的人也便一個屋場一個屋場地看,一追幾十里。5年前,她在高枧鄉創下連唱22場的紀錄,成為山里的“明星”,有著大批“粉絲”。
“站在臺上,和著唱腔,舞動衣袖,溶入角色的感覺讓人很享受。”演員章細玲是白霓鎮堰下村人,提琴戲給了她實現夢想的舞臺。愛跳愛唱的她17歲到縣里舉辦的培訓班學習,然后上臺表演。農忙耕種,農閑演戲;插秧割稻時,哼哼提琴調;洗碗喂豬間,背背新劇本。因為摯愛,23年過去了,不少親朋好友邀她外出打工,她卻選擇堅守在鄉戲的舞臺上。
鄉戲也是親戚朋友歡聚的“大餐”。村民選擇唱戲的日子,多是結婚喜慶、添丁加口、老人福壽之時,一大家子人趁機團聚祝福。當天請來劇團的村民趙鳳龍,他的兄弟、叔伯親戚幾家人都來到了戲場,有的特地從縣城趕回,聊天,敘舊,其樂融融。
一組數字見證了人們對鄉戲的癡迷:除文化部門的正規軍外,崇陽人自發組織的鄉村劇團高峰時達到89個,演出設施比較齊全、有一定演出質量的近20個,他們活躍在村村灣灣,奔走于山山水水,隨叫隨到,隨到隨演,每年演出3000多場次,觀眾上百萬人次。
記者手記
一天的拍攝與采訪結束,直至晚上九點,我們才踏上返程。舞臺上仍在鼓樂鏗鏘,舞臺下人們目不轉睛,沒人注意到我們這群外來“闖入者”的離開。
有人說,在朝無樂,在野有趣。這鄉村的戲曲,竟有著那么多的樂趣!
無論是崇陽的提琴戲,還是通山的采茶戲,都歷經了百年的傳承,在風風雨雨中與現實不斷地融合、不斷地創新,才擁有今天這樣平易卻不卑賤、活潑但不媚俗的特質,散發著它們古老而蓬勃的生命力。
隨著新興文化產物的繁雜,如今鄉戲臺子前,很難看到年輕戲迷的影子。但我想,代表一方獨特地域文化的鄉戲,一定會用它那泥土味的氣息行走在田野鄉間,伴隨著一批忠實的戲迷的擁護,隨行著,傳承著……
(欄目主持人:張大樂 記者 張大樂 饒敏 特約記者 蔡亞君 高陽成)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市老年攝影研究會會員作品選登
下一篇:
組圖:共享文化大餐
咸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秉政)7月11日晚,市供電公司配電搶修人員連夜施工,22時成功接通電源,給溫泉肖橋村11組塘尾錢水庫...
離5月1日兒子訂婚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崇陽縣國稅局征管科科長龐曉紅充滿焦慮。這段時間,她覺得愧對家里實在是太多了。 ...
嘉魚國稅局魚岳分局二股股長趙守華的老家,在簰洲灣。清明節,趙守華回老家專程去拜訪一位遠房表姐。 看到多年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