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文化 >> 文藝作品 >> 書法 >> 正文

組圖:鄂南第一高山村

來源:咸寧新聞網 時間:2011-10-22 10:22

慈口港出發

水上飛渡

三輪車進山

翻山越嶺進村

進村之路

  上午8點從通山縣城出發,沿富水水庫向東,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盤旋了個把小時,我們到達慈口鄉。
  慈口是個典型的庫區、老區、蘇區,距縣城四五十里。柑桔種植是這里最知名的產業,觸目所及,黃橙橙的桔子掛滿山野,望不到邊。
  簡陋的小船劃過一庫碧水,20分鐘后,送我們抵達白巖山腳下的山口村。
  坐上“小三馬”,顛簸在一條山間土路上。山里的司機熱情純樸,聽說我們要上白巖村采訪,硬是不收車費,車也開得很慢,車后塵土飛揚。
  10多分鐘后路至盡頭,只能步行。陪同的鄉干部好意提醒:手腳麻利些,不然今天下不了山!于是,整整兩個小時,我們跋涉在一條沿懸崖峭壁上修建的“掛壁路”上,累了也不敢多作停留。
  山路狹窄,碎石鋪設,一側是山,一側是陡壁,一個大面積垮塌處有碎石亂飛。這條路是村里花了7年功夫開鑿出來的,去年才完工,前后用去100多萬元,這里人稱之為“公路”,但據我們看,這是咸寧的“天路”,沒有車子敢上來。
  好在天氣晴朗,腳下不見泥濘。中午12點半,終于到達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白巖村。

山村收獲金秋

偏遠閉塞的村莊

生活簡單平靜

一口口“鍋”,散去村民生活的枯燥

夕陽下,播種歸來

偶爾也挑擔山貨出山賣

翻曬的油茶,是生活的必備品之一

一個人孤獨的守望

  小彎連大彎,小山連大山,海拔700米;4個村民小組半數人為富水水庫移民,政府登記人口1298人,實際居住50多人,去年人均收入1400元。這里是通山縣慈口鄉白巖村,咸寧第一高山村。
  2006年10月,記者首次走進白巖村,探訪移民們的生活。5年過去了,他們的生活有改變嗎?今年10月18日,記者再次走近它。
  15平方公里居住50多人
  白巖村一組,村委會所在地。
  走進村灣,第一感覺是“原始”。隨眼所見,到處是木制或石制的生產生活工具,家家門前一口積水的大石槽。
  15平方公里的高山坡地與森林里,天天房頂“冒煙”的只有50多人,七成家庭人去房空。村主任朱家丁說,村民年齡都在40歲以上,70歲以上的老人11個。“年青人要么進了城,要么出去打工了”。
  在午后的陽光里,我們走訪四五戶人家,老人們個個面容安詳。
  73歲的朱必仁在家門前曬黃豆。女兒嫁到山外,兒子打工,老伴三年前去世后,他一個人守著舊房子,和一只老花貓做伴。他種田種地種菜,完全自食其力,自給自足。
  “感謝政府,我的日子過得很好。”老人臉上滿是慈祥的笑容。他每年能領到600元的水庫移民費,每月還有55元的養老金。
  朱家丁說,白巖是通山的長壽村,七八十歲的老人寧愿種田種地,也不愿隨兒女到山外住。村里每年的庫區后扶款、退耕還林補貼、移民費、養老金等,加起來有二三十萬元,“大家都夸黨的政策好!”
  讀書求醫成奢望
  然而,生活卻有很多難處。
  除了村委會的幾根柱子,全村見不到一點鋼筋水泥的痕跡。整座村子都是殘缺的土巴樓,有的用根大樹撐著墻壁,有的只剩下斷壁殘垣。年青人都把房子做到鄉里、縣城,乃至溫泉,沒有一個有回村的打算。所以朱家丁說,“現在家家是危房”。
  村里沒有衛生室,村民下山的一件要事,就是到鄉里買藥。很多年邁的老人獨守空院,生病只能熬著。
  這里也沒有小學。孩子們上學得去鄉里,或者鄰近的山口村、下泉村,平時住讀,周末才能回家,整個村子只有那兩天才能聽到孩子的嬉鬧聲。
  村里沒有有線電視,沒有有線通訊信號,手機得到山口去接。幾臺電視接收鍋罩著的電視機,是惟一的娛樂工具。
  “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修水庫看了一場戲,趁著眼睛看得見,什么時候能讓我們看場戲就好啰!”73歲的朱必仁說,他和其他老人一樣,很愛去村里有DVD的那戶人家看錄像。
  寄予無限希望的“天路”
  與5年前相比,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那年到白巖,地里只看到紅薯,我們的午飯也是一大鍋紅薯。這次上山,見家家屋檐下掛滿玉米,堂前曬著黃豆和板栗,堂屋堆著冬瓜和南瓜,飯桌上我們還嘗到了干筍、雞蛋及野菌。
  “現在村民解決溫飽沒問題,但離小康還差得遠。”鄉里的駐村干部袁達江說。
  其實山上物產很豐富。野菌在縣城能賣到30元一斤,這些年封山育林,漫山遍野都是竹,還有彌猴桃、柿子、玉米、芋頭……高山氣候也是優勢,發展高山蔬菜種植業得天獨厚。
  但沒有路,很多人一年下不了一趟山。
  “好東西都埋在山里了,運不出去。”袁達江說,“僅水竹筍一項,每年能賣幾十萬元呢。”
  去年,村里東拼西湊,負債20多萬,終于把一組到山下的路拉起土坯子,也終于有人上山“做客”了。縣里的干部、浙江的老板來過10多次,有考察旅游的,有考察種植業的,可一見這路,都無奈地搖著頭。
  路通方能百通。
  朱家丁說:“路是我們最大的困難,也是最大的希望。”
  他算了筆賬,修建11公里的通村公路得七八百萬元。可憑村里的實力,只能望山興嘆!

記者手記:
  不能遺忘的角落
  從城市的繁華到山村的貧窮總有兩條路,一條用公里來計算,它讓我們舉步惟艱,走得汗流浹背;一條用情感來衡量,它讓我們步履沉重,感慨無限。
  我們報道白巖村,不僅僅為它的地理特殊,寧靜樸實,而是為了引起更多的關注。我們不能因為它寧靜得幾乎與世隔絕,樸實得幾乎自給自足,因而忽視不見。
  那群因修水庫移民上山的群眾,那群為國家作過貢獻的村民,那群與天斗、與地斗、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過的百姓,生活應過得更好一些。
  盡管有政策的陽光灑到過那片土地,盡管他們生活得知足,但相比許多人,他們需要更多關愛的目光,需要更多實實在在的幫助。
  哪怕先滿足老人們看一臺戲、看一場電影的愿望,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欄目主持 張大樂
  記  者 張大樂 饒 敏
  特約記者 張坤鋒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靚麗車模 瑤池斗艷
下一篇: 組圖:山水園林入畫來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 <samp id="7vmt8"><dl id="7vmt8"><pre id="7vmt8"></pre></dl></samp>
  • <fieldset id="7vmt8"><table id="7vmt8"><kbd id="7vmt8"></kbd></table></fieldset>
      <sup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up>
      <menuitem id="7vmt8"></menuitem>
    • <strike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trike>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
    •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