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鴉鵲山寺。
遠望像一匹駿馬馱著寺廟朝那日出東升的大海奔去;近看似一只雄獅猛醒守護著塘湖一方神奇秀美的山水!朝通城縣城東行15公里便是塘湖鎮政府所在地,一溪玉帶,如歌似練,從北側奔流而來。溯溪源而上,或驅車盤山公路,或攀1800級絕壁臺階,約半個小時,可見一峰聳立,美不勝收。這便是具有“人間仙境、洞天福地”之稱的塘湖鴉鵲山。
鴉鵲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源于一個美麗的古老傳說。據鹿叫山藏經閣經書記載:三國時期,蒲圻一杜姓青年,飽受赤壁戰亂,辭別父老妻兒,外出求仙學道。剛出門時,一群鴉鵲在頭頂盤旋引路,一路跋涉,最后來到塘湖鎮境內獅子山最高山峰,放眼南望,南虹頓筆,鐵坳成墻,九曲狼荷潤中央;登頂北顧,見沙堆雋水,云蒸霞蔚,龜鶴昂揚;山南面右側下方數十米處,有一片壁立千仞的巨型崖石,遠望似眉毛橫臥,崖內方四丈許,地勢平坦,恰似民間廳堂。上有巨石遮風雨,下有石板可臥息。頭上甘泉滴滴,腳下芳草萋萋。崖內還有一黃犬搖頭擺尾,一股清泉從山腳下千年古楓根部噴涌而出,長年不息,匯成溪流。好一處駐足修行的神仙福地。
杜公駐足崖下,每日誦經吟咒,黃犬則頸上吊著一布袋到山下化緣。杜公渴了飲崖上滴水,餓了,用化緣來的糧食煮飯充饑。平常,為地方消災解難,被世人稱之“德道仙師”。尤其是旱災之年,百姓焚香稟告杜公誦念巫咒,竟能感動天庭,甘霖如注,萬物復蘇。百姓有求必應,因此又譽為“濟世天尊”。晚年,杜公將求雨神咒傳授給山下上灣張家人。
杜公在此苦度十八載,得道成仙。有年大年三十,杜公堆柴自焚升天,黃犬躍進火海一路陪行到了天堂。
后人為了感恩報德,再則為了效法杜公為地方祈福消災。大清時曾有張少巖帶頭捐地集資,在鴉鵲山頂修建成了一棟三間的“道德觀”,雖云門雅淡,卻也馨香勿替,威靈顯赫,俎豆常新。
世事滄桑,顯赫的名勝古剎屢遭浩劫。如今,當地有識之士,鄉賢達人,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捐資八十余萬,新建了盤山公路,1800級步行臺階,重塑了金神,建成了當地最為華美的殿堂。
鴉鵲山還是當地村莊劉姓發源地之一,居住著2萬多劉姓人家,這里曾出了一代名將劉鑒和一代重臣劉繡衣。
據劉氏宗譜記載:宋淳熙元年(1174年)天朗公率子來此山下結茅為舍,數代耕種,傳至第六世劉鑒當上了歐國公部下宣尉使。劉繡衣,名仕昌,字時亨,號塘湖,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舉人,甲辰(1424年)科進士,登刑部寬榜,授陜西道監察史,后升任浙江副使。劉繡衣在位26年秉公執法,巡狩天下,立下顯著功勛。明朝宣德皇帝御賜他“清朝鳴鳳”“代天巡狩”的匾額,其雙親及妻弟均受皇封,后歷代均有州官顯宦,皇帝并將樂化改為塘湖以示紀念。
當地村民不辜負大自然的贈予,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休養生息,繁衍后代,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麗家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千上萬民工齊聚鴉鵲山北側開挖隧道,興建千畝人工湖閣壁湖,潤澤萬畝良田;數百名師生來到鴉鵲山腳下開荒種地,燒磚建房,成立“五七干校”,學生們半勞半讀,種上數百畝桃樹、梨樹,創辦創辦勤工儉學基地;塘湖人民曾將北面荒山全部開墾成千畝桑園,養蠶,支援國家建設;西北坡的坪頭村則種植龍須草,增加集體收入。近年,當地創業青年投資近千萬在東邊山上廣種枇杷。
踏著新時代的腳步,鴉鵲山人現如今積極參與鄉村旅游大開發。當地村民順勢開發了鴉鵲山寺,桑園,閣壁湖等旅游景點,讓客人能夠逛園采摘桑葚、枇杷,登山朝拜古寺,垂釣閣壁湖,寄情當地山水。(文/圖 特約記者 劉健平)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三月,到崇陽賞野櫻花去
下一篇:
圖說咸寧:潛山翠竹